企业研发支出财务处理的税收思考(无形资产)

目前税法对企业研发费用的处理基本沿用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一)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企业应该能够说明其开发无形资产的目的。

(三)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四)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五)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由此可见,税法对企业研发支出的要求是研究阶段的支出必须费用化,开发阶段的支出有条件的资本化。根据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看,大部分的企业选择全部费用化,费用化处理更符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通过加计扣除,能降低企业当期的所得税税负,优化企业现金流,但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无形资产,使得企业的财务报表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价值。

目前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税务处理主观性较强。研发费用在会计处理上采用的是有条件的资本化,这种方法符合配比性和谨慎性的会计原则,但是目前资本化的五个条件都是定性条件,最大的缺陷就是可操作性较差,基本依靠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其研发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存在较大弹性,影响了研发支出核算与处理的准确性。

二是降低了企业财务透明度。虽然新会计准则对研究与开发阶段进行了明确,但由于科研项目所需时间较长,且研究与开发同时交叉进行,所以区分企业研究与开发阶段存在较大难度,存在费用分配人为控制的可能;即使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也是“可”资本化,也为企业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以上市公司恒生电子为例,该公司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处理,2016年亏损5000多万元,如将55%的研发费资本化,那么当期可以增加5.8亿的利润,当年将扭亏为盈5.3亿。

建议:

一是增加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量化条件。目前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条件都是定性条件,建议增加定量条件,减少财务人员的主观性因素,增加核算的客观性。

二是统一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规定,符合条件的研发支出“必须”资本化。“可”资本化为企业税收筹划提供了巨大空间,既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透明度,也增加了企业的税收风险,不利于政府和社会对企业的监督。“必须”资本化,统一企业会计处理要求,有利于同类型企业的财务数据比较,提高企业透明度。

相关文章

18729020067
18729020067
已为您复制好微信号,点击进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