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中的利润总额怎么计算,利润总额的来源是什么

利润总额怎么计算

利润总额的计算公式为: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其中: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资产处置收益+其他收益;

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利润总额是指“税前利润”,是企业在所得税前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总成果,也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十分重要的经济指标。当利润总额为负时,证明企业发生亏损;当利润总额为零时,证明企业实现盈亏平衡;当利润总额大于零时,证明企业实现盈利。

利润总额来源

营业利润是要来自营业正常的经营活动;所谓投资收益就是把钱投给别人来帮自己收益,如投资证券、办厂分红等;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可能企业带来收益.。

当利润总额为负时,企业一年经营下来,其收入还抵不上成本开支及应缴的税款,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发生亏损。

当利润总额为零时,企业一年的收入正好与支出相等,企业经营不亏不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盈亏平衡。

当利润总额大于零时,企业一年的收入大于支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盈利。

利润总额分类

在收益总括观点下,利润总额是一外收支项目和前期调整项目;但在损益表中,许多国家还是在计算利润总额(或会计收益)之前,将当期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利润(正常利润)和其他损益(非正常利润)分开列示。

正常利润

所谓正常利润是指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和实现的利润,包括企业从事生产、销售、投资告示活动所实现的利润,营业利润和投资收益各正常利润。

非正常利润

非正常利润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关事项所引起的盈亏,包括遭受自然灾害的导致的损失、罚款支出和滞纳金支出等与经营活动无关的项目,前期调整我国的规定也纳入非正常利润之列。

由于产生正常利润和经营活动,可由企业管理部门控制,而非正常利润是不可控制的;因而,将利润划分为正常利润和非正常利润(即在损益表中分开列示)对于衡量企业管理部门的经营管理效率更客观、更准确。

文中讲了利润总额是怎么得来的,还讲了利润总额的来源是什么,也说了利润总额反映了什么情况,假如利润总额是负数,企业就是处于亏损,要是零,就是盈亏平衡,在分类上又分为正常利润和非正常利润,看完了财务报表中的利润总额怎么计算,利润总额的来源是什么的全部内容后,想学习更多的内容可以点击上方的卡片领取资料包!

相关文章

18729020067
18729020067
已为您复制好微信号,点击进入微信